活动目标:
1. 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2.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简单的自救方法。
活动准备:
1. 课件《不跟陌生人走》。
2. 场景布置:教室门口放置一些玩具和零食作为诱饵。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主题:“有一天,小明在幼儿园门口等妈妈来接他回家,这时一个陌生叔叔走了过来,说要带他去吃好吃的东西,小明该怎么办呢?”
2. 提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二、基本部分
1. 观看课件《不跟陌生人走》,了解故事内容。
- 故事中,小明没有跟陌生人走,而是大声呼救并找到老师求助。
- 强调遇到类似情况时,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寻找熟悉的人帮助。
2. 讨论:
- 为什么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
- 遇到陌生人怎么办?
3. 实践演练:
- 教师模拟陌生人的情境,请幼儿练习如何应对。
- 引导幼儿记住父母的名字、电话号码及家庭住址,并能在需要时告诉他人。
三、结束部分
1.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保护自己,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随便跟他们走。
2. 游戏:《我是小小安全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每位小朋友都体验一次“安全员”的职责,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
本次活动设计贴近幼儿生活实际,采用故事讲述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使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并在实践中掌握必要的技能。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某些幼儿对“陌生人”这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清晰,容易将认识但不熟悉的人误认为朋友。
2. 在游戏环节中,部分孩子表现出过度兴奋,导致注意力分散,未能完全专注于任务本身。
针对上述不足之处,建议今后可以增加更多互动性强的小游戏,同时加强引导,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