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学习中,许多生僻字往往让人感到困惑,尤其是那些不常见但又具有特定含义的字。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逕”这个字,它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仍有一定的出现机会。
“逕”字的拼音是“jìng”,属于第四声。它的部首为“辶”,也就是“走之旁”,这表明该字与行走、路径等概念有关。从结构上看,“逕”字由“行”和“竟”两部分组成,其本义也与“路”、“道”相关。
关于“逕”的笔顺,我们可以按照以下顺序书写:
1. 撇
2. 竖
3. 横折钩
4. 横撇
5. 横
6. 竖弯钩
整个字共有6画,结构紧凑,笔画清晰。书写时要注意“辶”部的形态,避免写得过于松散或歪斜。
在古文中,“逕”常用于表示“小路”、“小径”之意,有时也作为“经”的异体字使用。例如在《诗经》或《论语》中,可能会看到类似“不由蹊逕”的表达,意思是“不走小路”,引申为不走捷径、正道而行。
如今,在日常交流中,“逕”字已经很少使用,但在一些文学作品、书法创作或历史研究中,它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学习古文、研究汉字演变的人来说,了解“逕”这样的字,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构造与意义。
总之,“逕”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汉字,虽然不常见,但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提升对汉字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