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一直是重点内容之一,而《七律·长征》作为一首具有历史意义和革命精神的诗歌,更是深受师生喜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不断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本教学设计以“5七律·长征”为题,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朗读、品析、感悟、拓展”四个环节展开,力求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的双重目标。
一、教学目标设定
1. 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的基本常识,了解毛泽东同志的写作背景,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句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把握红军长征的精神风貌。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三、教学流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纪录片片段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长征历史的兴趣,引出课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教师可适时范读,帮助学生正音、断句。
3. 细读品析(20分钟)
分组讨论,找出诗中描写自然景物与战斗场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所营造的气势。
4. 情感升华(10分钟)
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用“不怕远征难”来概括长征?你从诗中感受到哪些精神力量?
5. 拓展延伸(10分钟)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像红军一样勇敢面对。
6.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强调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并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制作一张长征主题的手抄报。
四、教学特色
1. 情境化教学: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长征场景,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2. 互动式学习: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五、教学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可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总之,《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