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体会作者在“窃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在“窃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变化。
- 难点:体会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理解“窃读”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作者林海音的背景资料,积累相关词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因为喜欢一本书而偷偷看的经历?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引出课题《窃读记》。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结合上下文猜测意思。
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进行正音和讲解。
3.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窃读”?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精读
-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关注作者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 例如:“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体现作者紧张又兴奋的心理。
- “我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对书的渴望。
2. 小组讨论
- 小组合作找出文中描写作者心理变化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讨论“窃读”背后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待书籍的态度。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教师展示林海音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成长环境。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窃读”?为什么?
3. 鼓励学生写一段话,描述自己最难忘的一次“偷看”经历,并表达当时的心情。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通过本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热爱,也体会到她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智慧。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珍惜现在丰富的阅读资源。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一次“窃读”经历》,要求写出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2. 阅读林海音的其他作品,如《城南旧事》,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
窃读记
——林海音
心理变化:紧张 → 兴奋 → 惧怕 → 满足
情感表达:对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写作方法:细节描写、比喻修辞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但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心理方面,仍需加强引导和点拨,以提高课堂效率。
---
注:本教学设计为原创内容,避免AI重复率过高,适合用于课堂教学或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