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古诗文一直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七律·长征》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革命史诗,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深情回顾,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本文记录的是教师王崧在教授这首诗时的教学过程与思考,旨在通过多维度的解读与互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课程开始前,王崧老师首先以“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她通过展示图片、播放相关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红军在极端困难下的英勇与坚韧。随后,她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一首诗能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
在朗读环节中,王崧鼓励学生多次诵读,不仅注重字音的准确,更强调节奏与情感的表达。她指出,七律讲究平仄对仗,而《七律·长征》正是这种形式的典范。通过逐句讲解,学生们逐渐理解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诗句中所蕴含的比喻手法与夸张修辞。
在深入分析阶段,王崧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与情感变化。她将“红军不怕远征难”作为整首诗的核心,带领学生体会诗人笔下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定信念。同时,她还结合历史知识,解释“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背后的战争场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句背后的历史意义。
课堂互动环节中,王崧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长征精神”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信念;也有的学生表示,它体现了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力量。通过交流,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提升了自身的思辨能力。
最后,王崧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长征’”的短文。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诗歌的精神内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
整堂课下来,王崧老师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成功地将《七律·长征》这一经典文本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她不仅传授了知识,更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
这堂课,是语文教育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