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要点】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与公众健康管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联合多部门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了更新,发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该版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诊断标准、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为高血压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调整
新版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微调,明确了不同人群的血压分类。成人高血压的定义仍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 mmHg 或动态血压监测日间平均值≥135/85 mmHg,或家庭自测血压≥135/85 mmHg。此外,指南强调了“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的识别,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二、风险评估体系的优化
新版指南提出了一套更全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模型,将高血压患者的个体风险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等级。这一分类不仅考虑了血压水平,还综合了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因素,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三、治疗目标与策略的细化
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患者,指南提出了差异化的血压控制目标。对于一般成年人,推荐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而对于老年患者(>65岁)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的患者,则建议更为温和的控制目标,如<150/90 mmHg,以避免过度降压带来的不良反应。
在治疗策略上,指南推荐优先使用长效制剂,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联合用药方案。同时,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包括限盐、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和保持健康体重等。
四、特殊人群的管理
新版指南特别关注了老年人、孕妇、儿童以及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的高血压管理。例如,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建议采用阶梯式降压策略,避免血压骤降;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需严格监测并合理选用安全的降压药物,以保障母婴健康。
五、加强基层医疗与全民健康教育
为了提升高血压的整体防控水平,指南呼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推广标准化诊疗流程,并通过多种渠道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管理能力。
总体来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在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为我国高血压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导。未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指南还将持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需求和公共卫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