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原文、注释赏析】《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的一篇重要诗篇,收录于《楚辞·九歌》之中。此诗以悲壮激昂的笔调,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表达了对英魂的深切哀思与崇敬之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少见的战争题材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
一、原文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二、注释
- 吴戈:吴地制造的戈,古代兵器。
- 犀甲:用犀牛皮制成的铠甲,坚固耐用。
- 错毂:战车车轮相撞,形容战斗激烈。
- 短兵接:双方短兵相接,肉搏战。
- 旌:旗帜。
- 霾两轮:车轮陷入泥中,无法前进。
- 絷四马:四匹战马被束缚,无法行动。
- 玉枹:玉制的鼓槌,象征军权。
- 天时怼:上天愤怒。
- 威灵怒:神灵震怒。
- 严杀尽:将士全部阵亡。
- 出不入:出征后未能归来。
- 首身离:头与身体分离,指战死。
- 心不惩:内心不悔,意志坚定。
- 鬼雄:死后成为鬼中的英雄。
三、赏析
《国殇》是一首充满悲壮气息的挽歌,全诗通过描写一场惨烈的战斗场景,展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诗中没有过多的抒情,而是以冷静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战场上的生死瞬间,令人动容。
屈原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战士的哀悼,更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民族精神的颂扬。他将战士的牺牲提升到一种精神高度,认为即使肉体消亡,他们的灵魂依然伟大,是“鬼雄”——即鬼中之英雄。
这首诗语言凝练,节奏铿锵,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它不仅是对战争的反思,更是对忠勇精神的礼赞。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结语
《国殇》作为屈原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人民和英雄的深切关怀。其文字虽简短,却字字铿锵,句句动人,至今仍能引发读者对忠诚、勇敢与牺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