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养狙》阅读答案及翻译】《楚人养狙》是一篇具有寓言性质的古代文言短文,通过讲述楚地百姓饲养猴子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愚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权力与服从的关系。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常被选入语文教材或阅读理解练习中。
一、原文
楚有养狙者,晓之曰:“山之果,公之子也。”狙曰:“吾山之果,公之子也。”遂不复食。其妻曰:“君之爱子,异于群子。今独不食,何也?”狙曰:“非不食也,是欲以多食之耳。”其妻曰:“然则子将不食乎?”狙曰:“不然,吾欲以多食为名,而实以少食为计也。”
二、译文
楚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他对猴子说:“山上的果子,是你的儿子。”猴子说:“我的山上的果子,是你的儿子。”于是不再吃东西。他的妻子问:“你对儿子的疼爱,和对其他孩子不同。现在唯独不吃东西,为什么呢?”猴子说:“不是我不吃,我是想用多吃来掩饰少吃。”妻子问:“那么你就不吃了?”猴子说:“不是这样,我想用多吃作为名义,实际上却是为了少吃。”
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 文中“狙”指的是什么?
答:文中“狙”指的是猴子。
2. 楚人为什么要对猴子说“山之果,公之子也”?
答:楚人是为了让猴子相信自己是它的主人,从而让它服从自己的安排。
3. 猴子为什么不吃饭?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答:猴子不吃饭是因为它认为“多吃”是一种权利,但实际上它是在利用这个借口来减少实际进食量。
4. 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猴子的行为讽刺了那些表面上顺从、实则暗藏私心的人,揭示了人性中虚伪与狡诈的一面。
四、写作启示
《楚人养狙》虽篇幅短小,但寓意深远。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似顺从、听话,实则心思缜密,善于伪装。文章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人类在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心理博弈。
五、总结
《楚人养狙》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更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它让我们反思:在面对权威时,是否真的做到了诚实与忠诚?在利益面前,是否还能保持本心?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