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之二】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杜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当下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的情感变化,把握诗人由悲到喜的情绪转折。
- 难点:体会诗中“喜欲狂”背后的历史背景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朗诵音频。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诗人是谁吗?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动荡,但始终心系国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他在战乱中听到好消息时写下的一首诗。”由此引出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 整体感知:
提问:“这首诗讲的是什么?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逐句讲解:
分句分析诗句,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含义,如“剑外忽传收蓟北”中的“剑外”指蜀地,“蓟北”是安史之乱的前线地区。
2. 情感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诗人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等,体会诗人从悲伤到喜悦的情感转变。
3. 背景拓展:
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增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为什么诗人听到战乱结束的消息会如此激动?
- 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变化?为什么?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比较阅读:
对比杜甫其他作品,如《春望》《登高》,感受其不同时期的情感表达。
2.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和平的重要性,激发爱国情怀。
(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
1. 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内容,强调诗歌中情感的变化与历史背景的关系。
2. 布置作业:
- 背诵全诗,并写出自己对“喜欲狂”的理解。
- 搜集杜甫其他反映战乱或思乡的诗句,写一段简短的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情感变化:悲 → 喜
关键词:涕泪、喜欲狂、漫卷诗书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
主题思想:忧国忧民,渴望和平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诗歌内容和情感变化。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内心世界方面仍需加强,今后可在教学中加入更多情境创设,增强学生的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