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俞灵雨(ldquo及解决执行难也需要依靠体制)】在当前司法实践中,“执行难”一直是困扰法院、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突出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不仅关系到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也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俞灵雨,围绕“执行难”的现状、成因及解决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执行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问题
在采访中,俞灵雨局长指出,当前“执行难”并非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与我国司法体制、社会诚信体系以及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我们不能只靠法院一家来解决执行难,必须依靠整个体制的力量。”
他进一步解释说,执行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被执行人财产隐匿、转移现象严重;二是部分地方存在“选择性执行”或“消极执行”现象;三是执行联动机制尚未完全打通,导致信息不畅、协作不力。
“要真正解决执行难,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推动建立更加高效、透明、协同的执行体系。”俞灵雨强调。
体制创新:构建执行长效机制
针对“执行难”的深层次原因,俞灵雨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路。他认为,应加快推进执行工作现代化,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执行效率。例如,依托全国法院执行案件流程管理系统,实现对执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和智能分析。
同时,他还提到,要加强执行联动机制建设,推动公安、税务、工商、银行、不动产登记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信息互通,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
“只有把执行工作纳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执行难’问题。”他说。
强化监督:确保执行权规范运行
在谈到如何保障执行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时,俞灵雨表示,必须加强对执行权的监督制约。一方面,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落实执行公开制度,让执行过程阳光透明;另一方面,也要畅通外部监督渠道,接受人大、政协、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此外,他还强调,要加大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老赖”,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秩序。
结语:执行难不是终点,而是改革的起点
采访结束时,俞灵雨局长表示,解决执行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未来,最高人民法院将继续深化执行体制改革,推动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执行工作机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保障。
正如他所说:“执行难的破解,离不开制度的完善、科技的支撑和全社会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判决都落地生根,让每一份正义都能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