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在语文教学中,诗歌一直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为现代诗中的经典之作,因其优美的意境、细腻的情感与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许多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篇目。李镇西老师在执教《再别康桥》时,以其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学生带来了一堂富有启发性的语文课。
课堂伊始,李老师并未直接进入课文讲解,而是通过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诗意的氛围。他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再别康桥》的朗诵录音,让学生在听觉的沉浸中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基调。这种以“听”入文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后续的阅读理解打下了情感基础。
在朗读环节,李老师鼓励学生自由朗读,并邀请几位同学进行配乐朗诵。他特别强调“节奏感”与“情感表达”的结合,指出:“读诗不是念字,而是用心去感受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情感流动。”这一指导让学生们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心灵的共鸣。
随后,李老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内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方式,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要‘轻轻’地走?‘金柳’象征着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从表层意象走向深层情感。李老师还适时引入作者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剑桥的深情与留恋。
在课堂互动中,李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他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对“离别”的理解。一位学生提到自己曾经因为搬家而离开熟悉的环境,李老师随即回应:“离别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美。”这种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让课堂充满了温度与深度。
最后,李老师布置了一个开放性作业:让学生以“我眼中的康桥”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对诗歌的理解。这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整堂课下来,李镇西老师用他的智慧与情怀,将一首看似简单的诗,讲出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他没有刻意追求技巧,而是用真诚的态度打动学生的心灵。正如他在课堂结束时所说:“语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
这节《再别康桥》的课堂实录,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的展示,更是一场诗意与教育的融合。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像徐志摩笔下的康桥一样,温柔而深远,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