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出师表》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诸葛亮的主要思想。
-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 学习本文“情辞恳切、忠心赤诚”的表达方式,体会其语言艺术。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 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忠诚与责任感。
-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责任”与“忠诚”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诸葛亮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与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体会诸葛亮的忠心与责任感。
- 难点:理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等句子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出师表》原文、相关历史资料、课文讲解视频或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诸葛亮的生平及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情境导入(5分钟)
- 展示诸葛亮画像或三国时期地图,提问:“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忠诚于国家、忠于职守的人物?”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古代臣子向君王进谏的文章——《出师表》。”
2. 初步朗读(10分钟)
-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生字、难词,并尝试理解大意。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提问: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写给谁的?为什么而写?
- 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诸葛亮北伐前,向刘禅上书,陈述自己的忠心与治国之策。
第二课时:文本细读与深入探究
1. 词句解析(15分钟)
- 分组讨论:找出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如“先帝”、“陛下”、“益州”等),并解释其含义。
- 教师点拨:重点讲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等关键句。
2. 内容分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逐段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每一段的内容与情感。
- 重点分析: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他为什么要“出师”?他的“忠”体现在哪里?
3. 情感体验(10分钟)
- 朗读比赛: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诸葛亮的真诚与恳切。
- 讨论交流:如果你是刘禅,读了这篇表文后会有何感想?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诚?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总结提升
1. 历史与现实联系(15分钟)
- 提问: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类似“忠臣”的人物?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学生分享:结合身边事例,谈一谈“责任”与“忠诚”的现实意义。
2. 写作训练(10分钟)
- 布置小作文:“假如你是诸葛亮,面对国家危难,你会如何选择?”
- 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自己的观点与感悟。
3. 课堂总结(5分钟)
-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出师表》的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
- 鼓励学生珍惜当下,树立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出师表》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忠诚”与“责任”的理解。
3. 预习下一篇古文,做好笔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出师表》的思想内涵与语言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与参与感。今后可进一步结合多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兴趣与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