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期艾艾的故事(成语期期艾艾的典故)】“期期艾艾”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拗口,但它的背后却有着一段颇具趣味的历史故事。它不仅是一个形容说话结巴、不流利的成语,更蕴含着古代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历史背景。
“期期艾艾”最早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文是:“臣闻古之贤君,不以一言而废人之功;不以一过而弃人之德。今陛下圣明,能纳忠谏,然臣有愚见,愿陈于前。臣闻昔者,魏文帝问杜袭曰:‘卿有何志?’袭曰:‘臣少时尝见一人,名曰王朗,其人善辩,然性急,每言必期期艾艾,终不能成章。’”
不过,这个说法在后来的演变中,被更多地与三国时期的魏国名将——周昌联系在一起。据《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周昌是刘邦时期的大臣,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进谏。但他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说话时常常结巴,每当他想表达一个意思时,总是反复重复“期期”、“艾艾”,因此被人戏称为“期期艾艾”。
有一次,刘邦在朝堂上召见周昌,问他:“你有什么意见?”周昌本想说“臣不敢言”,但由于口吃,他结结巴巴地说:“臣……臣……臣……期期艾艾。”刘邦听了大笑,觉得他虽然说话不利索,但为人正直,因此对他非常信任和重用。
后来,“期期艾艾”逐渐演变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说话结巴、吞吞吐吐的样子。虽然起初带有一些贬义,但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中,人们也开始用这个成语来调侃或幽默地描述那些因紧张、害羞或语言障碍而说话不流畅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期期艾艾”常用于形容说话不流利,但它也反映出古人对语言表达的重视。在古代,能言善辩是一种重要的才能,甚至可以说是士人阶层的重要标志。因此,像周昌这样虽然说话结巴,却仍能获得皇帝信任的人物,也显得尤为难得。
总的来说,“期期艾艾”的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历史典故,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社会对人才的包容与欣赏。即使一个人在表达上有缺陷,只要他具备忠诚、正直等品质,依然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
所以,当我们看到“期期艾艾”这个成语时,除了想到说话结巴之外,也可以多一份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