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必考:第三部分(7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mdash及潼关.)

2025-07-31 14:24:28

问题描述:

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必考:第三部分(7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mdash及潼关.),在线等,求秒回,真的十万火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31 14:24:28

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必考:第三部分(7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mdash及潼关.)】在初中语文的古诗文学习中,潼关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中考语文考试中常考的篇目之一。本文将围绕《潼关》一诗,从作者背景、诗歌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考点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重点篇目。

《潼关》是清代诗人谭嗣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一带的壮丽山河与雄伟气势,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豪情。同时,也隐含着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思。

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谭嗣同。他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思想激进,主张变法图强。他的诗风豪放、情感激越,常常借景抒情,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期盼。因此,《潼关》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抒情诗。

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诗歌

第一句:“终古高云簇此城。”

“终古”意为自古以来,“高云”形容天空中的云层高耸,给人以苍茫之感。“簇此城”则是说这些高高的云朵仿佛聚集在城池之上,营造出一种雄伟壮观的景象。这句诗描绘了潼关地势险要、高耸入云的特点,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奠定了基础。

第二句:“秋风吹散马蹄声。”

秋天的风轻轻吹过,似乎将远处的马蹄声也吹散了。这句诗通过听觉描写,渲染出一种空旷、辽远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潼关的山川之间,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流逝。

第三句:“河流大野犹嫌束。”

“河流大野”指的是黄河等大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犹嫌束”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力量的赞美与敬畏,认为它们虽奔腾不息,却仍觉得束缚不够,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精神。

第四句:“山入潼关不解平。”

“山入潼关”描绘了群山进入潼关之地,而“不解平”则暗示这些山峰连绵起伏,难以平坦,象征着一种艰难险阻的环境。这也暗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对改革的渴望。

从整体来看,《潼关》一诗通过对潼关地理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在中考语文复习中,考生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 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掌握每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3. 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包括作者生平、作品背景、诗歌风格等,有助于提升综合素养。

4. 掌握常见题型答题技巧:如赏析诗句、理解主旨、分析写作手法等。

总之,《潼关》作为七年级上册古诗词中的重要篇目,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打好基础,为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