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葛覃全文及解释】《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其中,《葛覃》是《国风·周南》中的一篇,内容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对家庭、亲情的重视。
一、原文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条枚。
乃遵柔木,是刈是濩。
葛之覃兮,施于条梅。
乃遵柔木,是刈是濩。
妇无公事,何以宾?
我心忧矣,是以不乐。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二、逐句解释
1. 葛之覃兮,施于条枚。
葛藤茂盛啊,蔓延在枝条之间。
“葛”是一种植物,常用于纺织;“覃”意为蔓延、扩展;“条枚”指树木的枝干。
2. 乃遵柔木,是刈是濩。
于是沿着柔软的树干,采摘并煮制葛藤。
“遵”为沿着;“柔木”指柔软的树枝;“刈”为收割;“濩”为煮。
3. 葛之覃兮,施于条梅。
葛藤又蔓延在梅树上。
“条梅”即梅树的枝条,说明葛藤生长范围广泛。
4. 乃遵柔木,是刈是濩。
再次沿着柔软的树枝,进行采摘与煮制。
重复前句,强调采葛工作的持续性与劳作的辛苦。
5. 妇无公事,何以宾?
妇人没有公务,为何还要如此忙碌?
“宾”可能指宾客或礼仪,暗示女子在家中的责任。
6. 我心忧矣,是以不乐。
我心中忧虑,因此无法快乐。
表达女子因劳作而感到疲惫与不安的情绪。
7.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我告诉女师,说我想要回家。
“师氏”指女师或家中的长辈;“言告言归”表示请求回家。
8.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洗洗我的内衣,洗洗我的外衣。
“私”指贴身衣物;“浣”为洗涤。
9.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是洗还是不洗?我要回去看望父母。
“害”通“曷”,意为“怎么”;“归宁”即回娘家探亲。
三、整体赏析
《葛覃》是一首描写女子劳作与思乡之情的诗。全诗通过描述采葛、煮葛、洗衣等日常劳作,展现了古代女性勤劳、朴实的形象。同时,也透露出她们对家庭的牵挂和对父母的思念。
诗中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运用了重复结构(如“葛之覃兮……”),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此外,“妇无公事,何以宾?”一句,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与限制。
四、现实意义
尽管《葛覃》成于两千多年前,但其所表达的情感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亲情始终是人类最深层的情感纽带。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古代女性在家庭中的辛勤付出,值得后人尊重与铭记。
结语:
《诗经·葛覃》虽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是《诗经》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它不仅记录了古人生活的真实片段,也传递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