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默戒全文及译文】《言默戒》是古代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作者借“言”与“默”的对立,阐述了言语与沉默在处世中的不同作用。文章虽短,却寓意深刻,常被用来警示世人:言多必失,慎言为上。
一、原文
夫言者,心之苗也;默者,德之藏也。言则易发,而难收;默则难言,而易守。故君子慎言,不轻发;小人好言,而不忌。
或问曰:“言不可无,默不可有,何以处之?”
曰:“言以明志,默以养德。言则有益于人,默则无害于己。故君子发言如春,默然如秋。”
又曰:“言过其实,人不信也;默而不言,人亦疑也。”
故君子之言,贵在中节;君子之默,贵在有度。
二、译文
言语,是心灵的花朵;沉默,则是美德的收藏。说话容易发出,但难以收回;沉默虽然难以表达,却容易守住。因此,君子在言语上要谨慎,不会轻易开口;小人则喜欢说话,却不加顾忌。
有人问:“言语不能没有,沉默也不能完全不用,该如何处理呢?”
回答说:“说话是为了表明心意,沉默则是为了修养品德。说话如果对他人有益,就是好的;沉默如果对自己没有伤害,也是可取的。所以君子说话像春天一样温暖,沉默时则如秋天般沉稳。”
又说:“如果说得超过实际,别人就不会相信;如果一味沉默,别人也会产生怀疑。”
因此,君子的言语,贵在适中;君子的沉默,贵在适度。
三、赏析与启示
《言默戒》通过对比“言”与“默”,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应把握分寸的重要性。它并非主张完全沉默,而是提倡“言有所指,默有所思”。这种思想与儒家“慎言敏行”的理念相契合,也与道家“大音希声”的智慧相通。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因为急于表达自己而忽视倾听与思考,导致误解和冲突。《言默戒》提醒我们:说话之前要三思,沉默之时也要有目的。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言善辩,更在于懂得何时该说,何时该止。
四、结语
“言默之间,自有天地。”
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学会用言语传递善意,用沉默守护内心。做到“言而不躁,默而不争”,方能立身处世,赢得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