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燕歌行理解性默写】《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全诗通过描写边塞战争的艰苦与将士们的英勇,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在高考语文中常作为理解性默写的重点篇目,掌握其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对于提高语文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以描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和战争题材见长。他的诗风雄浑豪放,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燕歌行》创作于安史之乱前,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事频繁、将士戍边艰辛的社会现实。
二、诗歌内容解读
全诗共28句,分为四段,层层递进,情感起伏明显:
第一段(前8句):描绘了将士出征的场景,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紧张气氛。
第二段(接下来8句):描写战斗激烈,将士浴血奋战,表现出他们的英勇与牺牲精神。
第三段(再8句):转而描写将士们在战场上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第四段(最后4句):总结全诗,表达对将士的敬仰与对战争的反思。
三、理解性默写要点
1. 关键语句背诵
-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2. 意象分析
- “大漠穷秋塞草腓”:描绘边塞秋天的萧瑟景象,烘托出战争的艰苦。
- “孤城落日斗兵稀”:表现战斗的惨烈与将士的孤立无援。
- “玉箸”:指思妇的眼泪,象征离别之痛。
3. 情感把握
- 诗人既赞美了将士的英勇,也揭露了统治者对士兵的冷漠,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与对和平的渴望。
四、常见理解性默写题型
1. 情景再现类
- 描写边塞环境艰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将士思乡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情感表达类
- 表达对将士牺牲的同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现诗人对战争反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比手法类
- 写出与“战士军前半死生”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习建议
1. 反复诵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节奏和情感的理解。
2. 结合历史背景:了解唐代边塞战争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诗歌主旨。
3. 积累名句:将重要诗句整理成笔记,便于记忆与运用。
4. 练习默写:定期进行默写训练,提高书写准确率与速度。
六、结语
《燕歌行》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更是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性情感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扎实记忆,不仅能帮助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