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有的人》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 掌握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 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有的人”所代表的两种人生观,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 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理解作者对“人”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生平简介)。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鲁迅的相关资料,思考“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人让你觉得特别值得尊敬?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人’的诗——《有的人》,看看诗人是如何评价不同人的。”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 学生分组朗读,注意语气、节奏。
2. 初步理解
- 提问:诗中“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对比结构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两组对比:
- “骑在人民头上” vs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名字刻入石头” vs “把名字刻在人民心中”
- 讨论:这些对比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
2. 品味语言特色
-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如“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等句子,体会其象征意义。
-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有力和深沉。
(四)情感升华
1. 联系实际
- 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伟大的人?”
-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交流,如科学家、医生、教师等。
2. 拓展延伸
- 播放有关鲁迅的纪录片片段或朗诵视频,增强学生对诗人的了解。
-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心中的“伟大人物”。
(五)课堂小结
- 教师总结:这首诗通过对“人”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和对卑劣行为的批判。
- 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五、作业布置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有的人》。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3. 查阅鲁迅的其他作品,选一篇进行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语言、结构、情感等多个角度理解诗歌。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今后可进一步加强互动与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