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墨子非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2025-08-09 11:00:09

问题描述:

《墨子非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有没有人理理我?急需求助!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9 11:00:09

《墨子非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墨子非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所著《墨子》一书中的重要篇章之一,集中体现了墨家学派对“乐”的批判与否定。在儒家提倡“礼乐”、“以乐教化”的背景下,墨子则从实用主义和节俭的角度出发,主张反对过度的音乐娱乐,强调“节用”与“尚贤”。本文将对《墨子非乐》进行全文呈现,并附上注释、翻译与赏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

一、《墨子非乐》原文

> 子曰:“今王公大人之好为乐也,不以其义,而以其欲。夫乐者,天地之和也,而人之情也。故圣人制乐,以和人情,以正风俗。然而今也,民多失其性,而不以义为本,徒以声色为乐。故乐非所以养德也,而所以乱德也。”

> “夫乐者,天地之和也,而人之情也。故圣人制乐,以和人情,以正风俗。然而今也,民多失其性,而不以义为本,徒以声色为乐。故乐非所以养德也,而所以乱德也。”

> “昔者,周幽王好乐,而诸侯叛之;厉王好乐,而民怨之。故乐非所以安民也,而所以危民也。”

> “夫乐,非所以治天下也,而所以乱天下也。故君子不乐,而乐其道;不乐其声,而乐其义。”

> “今世之士,或以乐为美,或以乐为贵,而不思其害。故曰:‘乐者,亡国之音也。’”

> “是以君子不听乐,不观乐,不言乐,不乐于乐。唯务其义,惟求其道。”

二、注释

- 子曰:此处“子”指墨子,而非孔子。

- 王公大人:指统治阶级。

- 义:指合乎道德、正当的道理。

- 声色:指音乐和色彩等感官享受。

- 养德:培养道德。

- 乱德:败坏道德。

- 周幽王、厉王:周朝两位昏君,因沉迷享乐而亡国。

- 亡国之音:指导致国家灭亡的音乐。

三、翻译

墨子说:“如今统治者喜欢音乐,不是因为它的道理,而是出于自己的欲望。音乐本来是天地和谐的表现,也是人类情感的体现。因此圣人制定音乐,是为了调和人的情感,端正社会风气。然而现在,百姓失去了本性,不以义为根本,只追求声色之乐。所以音乐并不是用来培养道德的,反而是用来破坏道德的。”

“音乐原本是天地之间的和谐,也是人情的体现。因此圣人制作音乐,是为了调和人的情感,端正社会风气。但现在的人却失去了本性,不以义为本,只是沉溺于声色之乐。因此音乐并非用来修养品德,而是用来扰乱品德的。”

“从前周幽王喜爱音乐,结果诸侯背叛了他;周厉王喜爱音乐,百姓对他心生怨恨。所以音乐并不是用来安定百姓的,反而是用来危害百姓的。”

“音乐并不是治理天下的工具,反而可能是导致天下混乱的原因。因此君子并不沉溺于音乐,而是乐于遵循道义;不沉醉于声音,而是乐于追求正义。”

“现在世上的士人,有的把音乐当作美好,有的把音乐当作珍贵,却不去思考它带来的危害。所以说:‘音乐,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声音。’”

“因此君子不听音乐,不看音乐,不谈论音乐,也不沉溺于音乐。他们只专注于道义,只追求真理。”

四、赏析

《墨子非乐》是对当时社会奢侈享乐风气的深刻批判。墨子认为,音乐虽有其正面作用,但在现实中却被滥用,成为统治者骄奢淫逸的工具,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他主张以“义”为核心,反对无节制的娱乐,强调“节用”与“尚贤”的理念。

这种思想与儒家重视“礼乐教化”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墨子并非完全否定音乐,而是强调音乐应服务于道德与民生,而不是沦为权力和欲望的附庸。他的观点反映了墨家注重实用、反对虚饰的思想倾向。

此外,文中提到的“周幽王”“周厉王”等历史人物,进一步加强了墨子论点的现实意义,提醒统治者警惕享乐带来的后果。整篇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体现出墨家学派务实、理性、批判的精神。

结语

《墨子非乐》不仅是一篇哲学文章,更是一种社会批判。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精神享受的同时,不应忘记道德与责任。墨子的观点虽然带有时代局限性,但其对“乐”的反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