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文言虚词作为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成为考生理解文意和答题的关键难点。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在写作和翻译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将系统梳理高考语文中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并结合具体例句说明其用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一、之
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常作代词、助词或动词,使用灵活。
例句: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之”作动词,意为“到……去”。
二、其
用法:
“其”可作代词、副词、语气词等,表示推测、反问、强调等语气。
例句:
1. 其真无马邪?(《马说》)——“其”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2.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其”作代词,指代“那个人”。
三、而
用法:
“而”多用于连接两个词语或句子,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例句:
1. 温故而知新。(《论语》)——“而”表顺承,相当于“并且”。
2.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而”表转折,相当于“却”。
四、以
用法:
“以”常作介词或连词,表示原因、方式、目的等。
例句:
1. 以刀劈狼首。(《狼》)——“以”作介词,意为“用”。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以”作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五、于
用法:
“于”多作介词,表示处所、对象、比较等。
例句: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分别表示来源和比较。
2.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于”引出对象。
六、则
用法:
“则”常用于表示条件、结果、对比等。
例句:
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则”表承接,相当于“那么”。
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则”表判断,相当于“就是”。
七、也
用法:
“也”多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肯定、感叹等语气。
例句:
1.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也”表判断。
2.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也”加强语气。
八、乎
用法:
“乎”可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也可作介词。
例句:
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乎”表疑问。
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乎”作介词,相当于“在”。
九、者
用法:
“者”用于名词后,表示“……的人”或“……的事物”。
例句:
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者”表时间。
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者”表人物。
十、乃
用法:
“乃”常作副词,表示“于是”、“才”等意思。
例句:
1. 乃入见。(《曹刿论战》)——“乃”表示“于是”。
2.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乃”表示转折,“竟然”。
十一、且
用法:
“且”表示“而且”、“尚且”、“暂且”等意思。
例句: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且”表让步,“尚且”。
2.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且夫”表发语词。
十二、虽
用法:
“虽”表示让步,“虽然”。
例句: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虽”表让步,“虽然”。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表示假设。
十三、然
用法:
“然”表示“……的样子”或“但是”。
例句:
1.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齐桓晋文之事》)——“然则”表承接。
2. 余闻而愈悲,以为虽葬此地,犹非其素志也。(《捕蛇者说》)——“然”表转折,“但是”。
十四、盖
用法: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的意思。
例句:
1. 盖追咎于余之所得。(《游褒禅山记》)——“盖”表示原因。
2.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盖”表示推测。
十五、夫
用法:
“夫”用于句首,表示发语词,或作指示代词。
例句:
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引出议论。
2.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夫”作指示代词,“那”。
十六、也
用法:
“也”多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肯定、感叹等语气。
例句:
1.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也”表判断。
2.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也”加强语气。
十七、焉
用法:
“焉”可用作句末语气词,也可作代词、兼词。
例句: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焉”作兼词,“于此”。
2. 或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焉”表疑问。
十八、耳
用法:
“耳”用于句末,表示“罢了”,带有轻微的否定意味。
例句:
1.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耳”表示“罢了”。
结语:
文言虚词虽数量不多,但其用法复杂多样,是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难点之一。通过积累典型例句、分析语境、归纳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含义,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重视对这些虚词的学习与运用,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