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的读后感】在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名为《五猖会》的文章,虽然篇幅不长,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童年记忆中的民俗场景,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传统习俗与个人情感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读完这篇散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带回到那个充满喧嚣与期待的年代。
文章开头,鲁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了自己对“五猖会”的向往。五猖会是旧时江南地区的一种庙会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举行,人们通过祭祀、表演、游行等方式祈求平安与丰收。对于年幼的鲁迅来说,这是一场充满神秘与兴奋的盛会,他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然而,正是在这场盛大的节日背后,隐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与无奈。
在前往五猖会的路上,父亲突然要求他背诵《鉴略》,并严厉地告诉他:“不许去看戏。”这一情节成为整篇文章的转折点。原本充满喜悦的旅程瞬间变得沉重,童年的快乐被强行剥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委屈与失落。鲁迅用简洁的语言刻画出这种心理变化,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不仅在于它描绘了一个孩子对节日的渴望,更在于它揭示了传统礼教对个体自由的压制。在那个时代,家长往往以“为孩子好”为由,将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置于一旁,用一种看似合理的方式剥夺了他们的快乐。鲁迅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这种教育方式的不满与反思。
同时,《五猖会》也展现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一方面,他对五猖会这样的民俗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认为它们是民间文化的瑰宝;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面对这些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束缚与压迫。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鲁迅思想中“批判与怀念并存”的体现。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尊重个体的感受与选择。每一个孩子都应有机会去体验生活的美好,而不是在规矩与压力中失去自我。五猖会不仅仅是一场节日,它更像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被压抑的童年与被忽视的情感。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但类似的“五猖会”现象依然存在——或许是学业压力,或许是家庭期望,甚至是社会标准,它们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因此,重读《五猖会》,不仅是对鲁迅文学的欣赏,更是对自身成长经历的一次回顾与反思。
总之,《五猖会》虽短,却意味深长。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与秩序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曾被我们忽略的、属于童年的纯真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