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阅读附答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色的词作。全词以“夜行”为线索,通过描绘夏夜山间小路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原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一、词语解释
1. 别枝:离开枝头。
2. 鸣蝉:蝉在夜间鸣叫。
3. 稻花香里:稻花飘香的地方。
4. 说丰年:仿佛听到丰收的消息。
5. 蛙声一片:青蛙叫声此起彼伏。
6. 七八个星:星星稀疏。
7. 天外:天空之外。
8. 两三点雨:几滴雨。
9. 山前:山的前面。
10.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11.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12. 溪桥:溪流上的小桥。
13. 忽见:忽然看见。
二、内容理解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夏夜行走于黄沙岭的小路上,所见到的自然景象。上片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生机,下片则通过雨意的到来,引出寻找避雨之处的情景,最终在不经意间发现熟悉的村落,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三、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词中通过“明月”、“清风”、“蝉鸣”、“蛙声”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个宁静而生动的夏夜画面。
2. 语言简练:全词语言通俗易懂,却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
3. 动静结合:既有“明月别枝惊鹊”的动态描写,也有“听取蛙声一片”的静态感受,形成鲜明对比。
4. 情感真挚:通过对乡村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四、问题与答案
1. 本词的作者是谁?
答:辛弃疾。
2. “明月别枝惊鹊”一句中的“惊鹊”是什么意思?
答:“惊鹊”指的是月亮升起来后,惊动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3. 作者为什么说“听取蛙声一片”?
答:这是作者在稻花香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仿佛听到蛙声在诉说着丰收的消息。
4.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这句描绘了夜空中星星稀少,远处有几点雨落在山前,表现了夏夜天气的变化。
5. 结尾“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这句表达了作者在寻找避雨之处时,突然发现熟悉地点的惊喜与欣慰之情。
五、主题思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对夏夜乡村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他闲适淡泊的生活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
辛弃疾不仅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也是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的词风豪放,常以爱国情怀为主题,但在这首词中,他却展现出另一种风格——清新自然、恬淡宁静,体现了他多面的性格与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