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备虽出身皇室后裔,但家道中落,寄人篱下,心怀匡扶汉室之志。他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成就大业,便四处寻访贤才,以图振兴。
一日,刘备听闻南阳卧龙岗有一位隐士,名叫诸葛亮,才智过人,胸怀大志,却不愿出仕。此人虽年仅二十七岁,却已名震四方,被誉为“卧龙先生”。刘备心中大喜,当即决定亲自前往拜访。
第一次,刘备与关羽、张飞一同来到隆中,但诸葛亮恰好外出未归。刘备并未气馁,只留下书信,表达敬仰之意,并约定下次再来。然而,诸葛亮仍未在家,二人只好返回。
第二次,刘备再次前往,仍未能见到诸葛亮。此时正值寒冬,风雪交加,刘备不惧艰难,坚持等待。最终,诸葛亮终于现身。三人相见,刘备恭敬地跪地请教治国之道。诸葛亮见其诚心诚意,遂倾囊相授,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令刘备茅塞顿开,如获至宝。
自此,诸葛亮成为刘备的军师,辅佐其建立蜀汉政权,开创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而“三顾茅庐”也成为了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典范故事,流传千古。
这不仅是一段君臣相知的佳话,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真正的智慧,往往藏于山林之间;而真正的诚意,才能打动人心,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