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取之尽锱铢】一、
“奈何取之尽锱铢”出自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原句为:“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句话表达了对秦朝统治者搜刮百姓、挥霍无度行为的强烈批判。其中,“锱铢”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用来形容极其微小的东西,比喻百姓辛苦所得被无情剥削。
在现代语境中,“奈何取之尽锱铢”可以引申为对资源浪费、过度索取或不公分配现象的反思。它不仅适用于历史背景,也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中的经济管理、资源分配、企业运营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原文出处、含义解析、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二、核心与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唐代杜牧《阿房宫赋》 |
原句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字面意思 | 为什么夺取百姓的财物如此精细,而使用时却像泥土一样浪费? |
深层含义 | 批判统治者对百姓财富的掠夺和对资源的滥用,表达对公平与节俭的呼吁 |
现代引申义 | 可用于批评资源浪费、过度消费、不公平分配等社会现象 |
适用领域 | 历史研究、文学分析、经济管理、社会评论等 |
情感色彩 | 感叹、批判、反思 |
语言风格 | 文言文,具有古雅韵味 |
三、结语
“奈何取之尽锱铢”虽源于古代,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批判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国家治理,都应该避免“取之尽锱铢”的短视行为,倡导合理利用资源、尊重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句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或扩展分析,可继续提问。
以上就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