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田问舍原文及典故】“求田问舍”是一个源自《三国志》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远大抱负的行为。该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思想价值。
一、原文内容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中记载:
> “备(刘备)曰:‘雄姿英发,风流俊逸,有王佐之才,而无霸主之器。’……备与亮论及此事,亮曰:‘若使君不弃,愿效犬马之劳。’备曰:‘子房之计,吾所不及也。’……时有人言于太祖(曹操)曰:‘陈登有大志,不可久居下位。’太祖曰:‘此非吾所欲得也。’遂以登为广陵太守。登到郡,修城郭,练士卒,积粮储,务农桑,百姓安之。后袁术遣将攻之,登拒之,乃退。术怒曰:‘吾当自取之。’遂举兵来伐。登设伏兵于险要,大破之,术遁走。”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求田问舍”四字,但文中提到的“求田问舍”典故,是后来对陈登行为的一种引申说法。
二、典故出处与含义
“求田问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陈登传》中,原意是指一个人追求田地和房屋,专注于个人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大事或天下苍生。这一行为被用来批评那些目光短浅、缺乏理想的人。
在《三国演义》中,这一典故被进一步演绎。诸葛亮曾评价刘备:“备之志不在小,岂可与求田问舍者同日而语?”这句话强调了刘备胸怀大志,不同于那些只顾自己利益的人。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求田问舍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
原文引用 | 未直接出现,后世引申为对陈登行为的描述 |
典故背景 | 描述一个人只关注个人利益,不关心国家大事 |
含义 | 批评目光短浅、缺乏远大志向之人 |
文化影响 | 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刘备的评价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只顾私利,缺乏理想和担当 |
四、结语
“求田问舍”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应忘记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在历史长河中,真正伟大的人物往往胸怀天下,而非只顾眼前利益。因此,理解并传承这一典故的精神内涵,对于当代人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求田问舍原文及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