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胁蓝尾鸲指名亚种】红胁蓝尾鸲(学名: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是雀形目鹟科蓝尾鸲属的一种小型鸣禽,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其中,“指名亚种”是指该物种的原始命名亚种,通常被认为是该物种的标准形态。以下是对红胁蓝尾鸲指名亚种的总结与详细介绍。
一、基本信息总结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红胁蓝尾鸲指名亚种 |
学名 | 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 |
分类 | 鸟纲、雀形目、鹟科、蓝尾鸲属 |
体型 | 小型鸟类,体长约12-14厘米 |
体重 | 约10-15克 |
分布区域 | 中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等东亚地区 |
栖息环境 | 山地森林、灌木丛、林缘地带 |
食性 | 昆虫为主,也吃果实和种子 |
繁殖期 | 春季至夏季 |
保护状态 | IUCN无危(LC) |
二、形态特征
红胁蓝尾鸲指名亚种具有鲜明的羽色特征,是识别该亚种的重要依据:
- 头部:头顶至颈背为深蓝色,眉纹白色。
- 胸部:上胸为橙红色,下胸及腹部为灰白色。
- 翅膀:翅羽为黑色,翼缘有白色斑块。
- 尾羽:尾羽为蓝色,末端为白色,形成显著的“蓝尾”特征。
- 雌鸟:颜色较暗淡,整体呈灰褐色,缺乏雄鸟的鲜艳色彩。
三、生态习性
红胁蓝尾鸲指名亚种多栖息于中高海拔的山地森林中,尤其喜欢植被茂密、水源充足的环境。它们善于在树冠层间跳跃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会摄取植物果实或种子。
繁殖季节时,雄鸟会通过鸣叫吸引雌鸟,巢多筑于树洞或岩石缝隙中。每窝产卵约4-6枚,孵化期约为14天,雏鸟离巢后仍由双亲共同喂养数周。
四、迁徙行为
该亚种属于候鸟,冬季会向南迁徙至中国南方、东南亚等地越冬。迁徙路线通常沿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进行,途中经过多个重要停歇地。
五、保护现状与研究意义
目前,红胁蓝尾鸲指名亚种未被列为濒危物种,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但由于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等因素,其生存仍面临一定威胁。因此,加强对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研究与保护,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红胁蓝尾鸲指名亚种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生态价值,在鸟类研究与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了解其生活习性、分布范围以及面临的挑战,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相关保护工作,并提升公众对本土鸟类的认知与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