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觳觫啥意思】“觳觫”这个词听起来有些生僻,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可能会一脸懵。其实,“觳觫”是一个比较文言的词汇,常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意思并不复杂,但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下面我们将从字义、来源、用法和常见例子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
“觳觫”(hú sù)是汉语中的一个词语,原意是指动物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牛羊等动物在被驱赶或受到惊吓时的惶恐状态。
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意思是“我不忍心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这句话出自孟子对齐宣王的劝谏,强调仁爱之心,不应让动物受苦。
后来,“觳觫”逐渐引申为形容人因害怕、紧张或不安而表现出的战栗、颤抖的状态,也可用于描写环境的肃杀、凄凉之感。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觚觫 |
拼音 | hú sù |
字义 | 动物因恐惧而颤抖;也可引申为人因害怕、紧张而发抖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 |
用法 | 常用于书面语、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或描绘场景 |
例句 |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 “他站在台上,浑身觳觫,不敢动弹。” |
引申义 | 表达内心的恐惧、不安或环境的肃杀氛围 |
现代使用 | 较少出现在日常口语中,多见于文学、历史类文章 |
三、结语
“觳觫”虽然不是现代常用词,但在阅读古文或欣赏文学作品时,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意图。它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词汇,也承载着传统文化中对生命、情感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如果你在阅读中遇到这个词,不妨多查证一下出处和语境,这样能更准确地把握它的含义。
以上就是【觳觫啥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