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的意思】一、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对学习方法和学生态度的深刻阐述。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即从一个例子中推导出其他类似的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老师便不再重复教授同样的内容。
其中,“隅”的意思是指“角落”,引申为“部分”或“例子”。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一个角落(例子)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类似情况),那么老师就不会再教他了。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也反映了他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重视。
二、关键词解释与对比表格
概念 | 解释 | 引申含义 |
举一隅 | 举出一个角落(例子) | 表示教师提供一个具体事例进行讲解 |
不以三隅反 | 不能从一个角落推知其他三个角落 | 表示学生无法举一反三,缺乏推理能力 |
则不复也 | 那么就不重复教学 | 表示教师不再重复讲解相同内容 |
隅 | 角落 | 引申为“部分”、“例子”或“具体情况” |
三、延伸理解
“隅”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表示空间中的“角落”,但在语境中更多是比喻用法,指代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个例子。孔子用“隅”来比喻具体的实例,强调学习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通过一个例子去理解更多的道理。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迁移能力,而非仅仅记忆知识。因此,“举一反三”不仅是学习的方法,更是学习的目标。
四、总结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思辨能力。只有真正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人,才能被老师继续教导。而“隅”的含义,既是字面的“角落”,也是抽象的“例子”或“部分”,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个别现象推及普遍规律。
如需进一步探讨“举一反三”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可结合当前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