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的意思】“路不拾遗”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原意是路上有东西没人捡走,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道德高尚,不会贪图小利。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社会秩序井然、诚信为本的环境。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路不拾遗 |
拼音 | lù bù shí yí |
出处 | 《韩非子·五蠹》 |
原意 | 路上有失物无人捡拾,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
现代引申义 | 社会秩序稳定,人与人之间诚信互助 |
二、成语用法
“路不拾遗”多用于描述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可用于赞扬个人的高尚品德。常见于文章、演讲或评论中,强调道德风尚的重要性。
- 例句1:在这个城市里,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真正做到“路不拾遗”,令人称赞。
- 例句2:古代社会之所以安定,正是因为人人守信,“路不拾遗”的现象随处可见。
三、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路不拾遗”的关系 |
一诺千金 | 一句话价值千金,形容非常讲信用 | 与“路不拾遗”一样强调诚信 |
守株待兔 | 比喻不主动努力,等待意外收获 | 与“路不拾遗”形成反差,强调主动与被动 |
天下无贼 | 形容社会治安好,没有盗贼 | 与“路不拾遗”有相似的社会理想 |
四、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路不拾遗”不仅是对道德的追求,更是对法治和公德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提倡,尤其是在面对诱惑时,保持诚实和自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总结
“路不拾遗”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更是一种值得传承的价值观。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层面的修养。只有人人守信、互相尊重,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