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全诗】“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是古代先民通过观察自然变化来安排农事和生活的重要记录。这首诗以季节为线索,描绘了从春到冬的农耕生活,反映了周代社会的风俗、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一、
《七月》是一首长达114句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了一个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与生活。诗中以“七月流火”起笔,标志着夏末秋初的时节变化,接着描述了八月的忙碌、九月的准备,以及后续的冬季生活。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
- 七月流火:指七月份时,火星西行,天气渐凉,预示着夏天即将过去。
- 八月未央:八月还未到尽头,表示盛夏仍在继续。
- 九月授衣:到了九月,天气转凉,开始准备冬衣,体现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与应对。
二、诗句节选及释义
诗句 | 释义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七月火星西沉,天气转凉;九月开始缝制冬衣。 |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 春天阳光明媚,黄莺开始啼叫。 |
五月鸣蜩,六月莎鸡 | 五月蝉声阵阵,六月纺织娘鸣叫。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描述蟋蟀随季节迁徙,从野外到屋檐,再到房内,最后进入床下。 |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 一月寒风呼啸,二月寒冷刺骨。 |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 没有衣服和粗布衣裳,怎么度过一年? |
三、诗歌意义与价值
《七月》不仅是一首描写农事生活的诗,更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劳动强度、生活节奏以及对自然的依赖。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朴素的智慧,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四、表格总结
内容类别 | 说明 |
诗名 | 《七月》(出自《诗经·豳风》) |
出处 | 《诗经·豳风·七月》 |
主题 | 古代农耕生活与季节变化 |
核心句子 |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 |
作者 | 不详(相传为周代民间诗人) |
风格 | 质朴、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
历史价值 | 反映周代社会风貌与劳动人民生活 |
文学价值 | 中国最早长篇叙事诗之一 |
结语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不仅是季节更替的象征,更是古人智慧与生活的体现。这首诗穿越千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