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里藏刀的典故出自哪里】“笑里藏刀”是一个常用成语,形容表面上笑容可掬,内心却暗藏杀机或恶意。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典故,源自古代战争与权谋斗争。
一、典故来源总结
“笑里藏刀”最早出自《旧唐书·李义府传》。李义府是唐朝初年的官员,以善于奉承、表面和善、实则心狠手辣著称。他常在人前笑脸相迎,但背地里却阴谋算计,甚至陷害忠良。因此,当时的人便用“笑里藏刀”来形容他这种虚伪而阴险的性格。
后来,“笑里藏刀”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外表和善,内心奸诈之人,也用于形容一种暗中谋划、伺机而动的策略。
二、相关资料整理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笑里藏刀 |
出处 | 《旧唐书·李义府传》 |
意思 | 表面和善,内心狠毒;或指表面友好,实则暗藏祸心 |
典故人物 | 李义府(唐朝官员) |
历史背景 | 唐朝初期,官场权谋斗争激烈 |
现代用法 | 形容虚伪、狡诈、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 |
相关成语 | 口蜜腹剑、阳奉阴违、两面三刀 |
三、延伸理解
“笑里藏刀”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警示。它提醒人们在与人交往时,不能只看表面行为,更要观察其真实意图。在政治、商业甚至日常生活中,这一成语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此外,该成语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影视剧中,塑造反派角色的形象,增强故事的张力和深度。
通过了解“笑里藏刀”的出处和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使用方法,也能从中体会到古人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以上就是【笑里藏刀的典故出自哪里】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