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区市是什么概念】“设区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中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主要出现在省级行政单位之下、县级行政单位之上。它在行政级别和管理职能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常被简称为“地级市”。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设区市”的概念,以下从定义、特点、与相关概念的对比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直观展示。
一、设区市的定义
设区市是指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其下辖若干区、县或县级市。这类城市通常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行政管理职能,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中心。设区市在行政层级上属于地级行政区,介于省与县之间。
二、设区市的特点
1. 行政级别较高:设区市属于地级行政区,比县级市、县更高一级。
2. 管辖范围广:通常包括多个区、县或县级市,具备较强的区域统筹能力。
3. 经济实力较强:多数设区市为区域经济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4. 行政管理职能强:设有市政府、人大、政协等机构,承担地方治理职责。
5. 名称多为“市”:如“杭州市”、“南京市”等,区别于“地区”或“自治州”。
三、设区市与其他行政区划的对比
概念 | 行政级别 | 管辖范围 | 是否设区 | 示例 |
设区市 | 地级市 | 包括区、县、县级市 | 是 | 杭州市、成都市 |
县级市 | 县级 | 仅辖街道、乡镇 | 否 | 义乌市、昆山市 |
县 | 县级 | 仅辖乡镇 | 否 | 长兴县、安吉县 |
自治州 | 地级 | 多民族聚居区 | 否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地区 | 地级 | 一般为非建制市 | 否 | 新疆塔城地区 |
四、设区市的设立意义
设区市的设立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管理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也便于上级政府对地方事务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
五、总结
设区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行政地位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它不同于县级市和县,而是处于省与县之间的关键节点,承担着区域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了解设区市的概念及其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和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