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阅读理解:
这首诗开篇通过“蝉鸣空桑林”营造了一种荒凉而寂静的氛围。接着,“八月萧关道”点明了时间与地点,即秋天的萧关古道。随后,“出塞复入塞”描述了边疆战士频繁出入边塞的艰辛生活,“处处黄芦草”则进一步强调了边地环境的艰苦与单调。
诗中提到“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这里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长期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他们来自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一带),这些地方的居民自古以来就以尚武著称。“皆共沙尘老”表达了这些战士在恶劣环境中历经风霜岁月,渐渐衰老的命运。
最后两句“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诗人通过对游侠儿的否定,表明自己更推崇的是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边疆战士。游侠儿往往追求个人荣誉和虚荣,而真正的英雄则是那些甘愿为国家付出的普通人。
全诗翻译:
译文:
秋蝉在空旷的桑树林间鸣叫,
八月时节,我走在萧关古道上。
战士们不断出塞又返回,
到处都是枯黄的芦苇草。
从古至今,幽州和并州的勇士们,
都伴随着漫天沙尘慢慢变老。
我不愿意像那些游侠儿一样,
只顾炫耀自己的骏马多么漂亮。
赏析:
王昌龄的这首《塞下曲·其一》不仅描绘了边疆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象,还深刻揭示了边疆生活的艰难以及战士们的高尚品格。诗中既有对边疆环境的真实描写,又有对战士精神境界的高度赞美。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态度,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尊重那些默默守护家园的人们。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富有力量,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它不仅仅是一首边塞诗,更是对人性、生命意义的一种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