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掌握文章中涉及的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旅途中所展现出的情感世界,体会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 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 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作者简介、作品背景介绍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同学们有没有去过风景名胜?如果有机会去旅行,你们最想去哪里?”然后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过小孤山大孤山》,简要介绍此地风光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注意字音准确性和停顿节奏。之后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散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细读探究
1. 整体感知:再次阅读全文后讨论: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叙述?
2. 局部赏析:选取几个典型段落进行精读,比如描写小孤山或大孤山的部分,探讨这些描写是如何体现自然美景的。
3. 情感体验: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山水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分享各自家乡的自然风光,并尝试模仿课文风格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的见闻。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等特点,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关注此类题材的作品,拓宽视野。
板书设计:
(可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调整)
```
一、导入
二、初读感知
三、细读探究
1. 整体感知
2. 局部赏析
3. 情感体验
四、拓展延伸
五、总结归纳
```
布置作业:
1.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阅读其他关于山水游记的文章,下节课交流心得。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设计方案,希望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优秀的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