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是许地山。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花生朴实无华却实用价值高的赞美,并借此引申出做人要像花生一样,不追求外表的华丽,而应注重内在品质的道理。
一、课文内容概述
文章以“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开篇,描绘了家人在空地上种下花生的情景。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花生成熟了,一家人一起收获,并在晚饭时品尝。随后,父亲借花生之物,引导孩子们思考做人的道理。
文中通过父亲与孩子的对话,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花生的特点: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它的果实埋在地下,默默奉献,给人带来实惠。这种精神被父亲称为“有用”,并以此勉励孩子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写作特点分析
1. 语言朴实自然
全文用词简洁,语句平实,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2. 借物喻理,寓意深刻
作者通过描写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性,巧妙地引出做人的道理,体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文章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展开,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三、主题思想
《落花生》的主题是倡导人们要有务实、谦逊、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通过花生这一平凡事物,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生观: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表的光鲜亮丽,而在于是否对他人、对社会有实际的帮助和贡献。
四、重点词语解析
-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说明花生的收获让人感到意外。
- 爱慕: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文中用来对比花生与桃子、石榴等水果的外在美。
- 体面:指表面好看或有面子,文中用于强调外表的重要性。
- 实在:指真实、实际,与“虚头巴脑”形成对比,突出花生的实用价值。
五、教学目标与学习建议
教学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 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
- 懂得做人要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道理。
学习建议:
- 多读多背,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语言风格。
-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你身边有哪些像花生一样的人”。
- 尝试写一篇类似的小短文,用身边的物品来表达某种道理。
六、拓展延伸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许地山的生平,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同时也是一位爱国者。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值得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此外,还可以将《落花生》与其他类似题材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如《白杨礼赞》《竹石》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七、总结
《落花生》虽是一篇短短的散文,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字,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像花生一样,做一个踏实、勤奋、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