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7

2025-07-02 18:40:57

问题描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7,这个问题到底啥解法?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2 18:40:5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7】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作者雨果及其创作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 理解本文中讽刺与谴责的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犀利与情感的强烈。

-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思考,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与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侵略行为的非正义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雨果在文中所表达的对英法联军暴行的愤怒与谴责。

- 文章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的运用。

- 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雨果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的批判态度。

- 如何将历史事件与现实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为什么被毁?是谁干的?”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与情感基调。

2.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如“两个强盗”、“文明”、“野蛮”等,初步感知作者的态度。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雨果是如何评价英法联军的行为的?他的语气是怎样的?

-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讽刺与谴责?请举例说明。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指出作者从“赞美圆明园”到“谴责侵略者”的逻辑转变,体会其情感变化。

(四)深入探究(15分钟)

1. 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

- 圆明园为何被毁?英法联军的行动是否合理?

- 雨果作为法国人,为何会如此强烈地批评自己的国家?

2. 小组辩论:

- “雨果的立场是否过于理想化?”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殖民行为?”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雨果的写作意图与思想感情,强调维护人类文明、反对暴力与侵略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历史,珍惜当下和平生活。

四、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文明与野蛮”的理解。

2. 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历史与现状,写一份简要报告。

五、板书设计: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主题:谴责侵略,捍卫文明

语言特点:讽刺、对比、反问

情感态度:正义、人道、批判

```

六、教学反思(教师备课用):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兴趣。在讨论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思辨能力。但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相关知识的补充与引导。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