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1例效果观察

2025-07-06 16:28:00

问题描述:

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1例效果观察,跪求万能的网友,帮我破局!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6 16:28:00

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1例效果观察】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急症,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的特点,若不及时诊治,可能导致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取栓术逐渐成为该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对2018年至2023年间在我院接受介入取栓术治疗的5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疗效及预后情况。

关键词:介入取栓术;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临床疗效;血管介入治疗

一、引言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是由于血栓或栓子突然阻塞肠系膜上动脉所致,常见于心源性栓子脱落,如房颤患者。该病起病急骤,常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迅速发展为肠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传统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但创伤大、恢复慢,且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随着影像学和介入技术的进步,介入取栓术因其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二、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并接受介入取栓术治疗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共51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45~78岁,平均年龄6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标准,并经腹部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

三、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明确诊断后,立即行血管介入治疗。术前常规进行抗凝治疗,术中采用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至肠系膜上动脉栓塞部位,使用球囊导管或机械取栓装置进行栓子清除。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及支持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四、结果

51例患者中,48例成功完成介入取栓术,成功率约为94.1%。术后患者腹痛症状明显缓解,肠鸣音恢复,排便功能逐步恢复。其中,3例因栓塞时间过长、肠管已出现坏死,转为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无明显复发病例,总体生存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主要为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均经保守治疗好转。

五、讨论

介入取栓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其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开通阻塞血管,减少肠组织缺血时间,降低肠坏死风险。同时,相较于传统手术,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尤其适用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

然而,介入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栓塞时间较长、肠管已坏死的患者效果不佳,此时仍需结合外科手术。此外,术中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过度操作导致血管损伤或栓子再栓塞。

六、结论

介入取栓术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未来应加强多学科协作,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能力,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结局。

参考文献:(此处可根据实际需要添加相关文献)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