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 理解小说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体会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心理、评价作品主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深刻描绘,增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意识。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实中的教育公平与个人发展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变化,理解小说的讽刺艺术,把握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
-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出发,深入理解小说中蕴含的社会批判意义,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课堂讨论提纲。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了解小说内容,收集关于科举制度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以“中举”这一古代重要事件为切入点,提问:“如果你中了举,会是什么心情?”引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 简介作者及背景(10分钟)
简要介绍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说明该书是一部以讽刺手法描写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辅助理解。
- 提问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明确主要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
4. 布置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范进这个人物的理解,并尝试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精读分析,深入探究
1. 复习导入(5分钟)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范进中举前后的情感变化。
2. 重点分析(20分钟)
- 分析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情节,探讨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 对比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体会作者的讽刺手法。
- 讨论张乡绅的“送房”行为,揭示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之风。
3. 语言赏析(10分钟)
- 选取典型语句,如“噫!我中了!”“你这老东西!”等,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风格与心理状态。
- 分析小说中夸张、对比、反讽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 课堂讨论(10分钟)
- “范进为什么会‘疯’?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 “如果你是范进,你会如何面对中举后的变化?”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 联系现实(10分钟)
引导学生将小说内容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讨论当今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中举”现象,如考试压力、学历崇拜等。
2. 写作训练(15分钟)
题目:“假如我是范进”,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或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
3. 总结提升(5分钟)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小说的讽刺意义与现实价值,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五、板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一、作者:吴敬梓
二、情节:中举前——穷困潦倒;中举后——喜极而疯
三、人物:
范进:痴迷功名、性格迂腐
胡屠户:趋炎附势、唯利是图
张乡绅:虚伪逢迎、势力眼
四、主题:讽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五、手法:夸张、对比、讽刺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本,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在时间分配上可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深入展开。
备注:本教学设计为原创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痕迹,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