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久假不归的典故

2025-07-22 14:16:24

问题描述:

久假不归的典故,急!求大佬现身,救救孩子!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2 14:16:24

久假不归的典故】“久假不归”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长期借用他人财物或权力而不归还,带有明显的贬义。然而,这个成语的背后其实有着一段颇为有趣的历史典故,其本意与现代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据《孟子·尽心上》记载:“今也,天下之人,皆以仁义为利,而莫之能守也。故曰:‘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这里的“假”,并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借”的意思,而是指“借给”或“给予”。孟子在这里批评当时的人们,把国家的权力和利益当作私有财产,长期占据而不归还,认为他们既然已经“假”(即被授予)了这些权力,就应该履行相应的责任,而不是长久地占为己有。

后来,“久假不归”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字面意思变成了“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多用于指人借用他人的物品、权利或地位,却迟迟不肯归还,甚至将其视为自己的东西。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比如某人长期占用公家的资源或职位,不愿交出,便可称为“久假不归”。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成语最初的含义更多是强调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而非单纯的“不归还”。孟子借此表达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认为人们应该珍惜所受的恩赐,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贪图私利、久占不归。

如今,“久假不归”虽然仍保留着“长期借用不还”的意思,但在使用时也常常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提醒人们不要滥用权力或资源,更不要将属于公共或他人的事物据为己有。它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警示,也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思。

总之,“久假不归”这个成语,从古至今经历了意义的演变,但其核心思想始终围绕着“责任”与“归还”展开。在现代社会中,它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