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危行的意思及成语解释】“危言危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宪问》:“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而逊行。’”原意是指在国家政治清明时,说话正直、行为端正;而在国家混乱时,则说话正直但行动谨慎。后世多用来形容人言辞正直、行为端正,具有责任感和正义感。
该成语常用于褒义,强调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品德。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危言危行 |
拼音 | wēi yán wēi xíng |
出处 | 《论语·宪问》 |
含义 | 在国家有道时,言辞正直、行为端正;在国家无道时,言辞正直但行为谨慎。现多指言行正直、有原则的人。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
近义词 | 正言正行、刚正不阿 |
反义词 | 奸言巧语、阿谀奉承 |
二、成语详解
“危言危行”中的“危”并非“危险”的意思,而是“正直、端正”的含义。在古代,“危”字有时也表示“正”,如“危坐”即端正地坐着。“言”与“行”分别指言语和行为,合起来就是“正直的言论和端正的行为”。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的道德操守。在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时,应敢于直言,坚持正义;而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时,虽然仍要保持正直的言论,但行动上则需更加谨慎,避免无谓的牺牲。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褒扬人物 | 他始终秉持“危言危行”的原则,在官场中始终保持清廉正直。 |
描述时代背景 | 在那个动乱年代,真正能做到“危言危行”的人寥寥无几。 |
教育意义 | 父亲教导我们,做人要有骨气,做到“危言危行”。 |
四、总结
“危言危行”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体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复杂环境时,能够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精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含义及其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正直”与“责任”的重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高尚的道德标准。
以上就是【危言危行的意思及成语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