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殒身不恤的成语意思】“殒身不恤”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为了正义、理想或责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毫无畏惧和顾惜。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殒身不恤 |
拼音 | yǔn shēn bù xù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三年》:“虽不能死,而殉之以礼。”后来引申为“殒身不恤”。 |
释义 | 殒:死亡;身:自身;不恤:不怜惜。指不怕牺牲生命,不考虑个人得失。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有坚定信念、勇于献身的精神。 |
近义词 | 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奋不顾身 |
反义词 | 畏首畏尾、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
二、成语背景与演变
“殒身不恤”最早源于古代对忠义之士的赞颂。在历史中,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或信仰,甘愿付出生命,这种精神被后人总结为“殒身不恤”。
例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这正是“殒身不恤”的精神写照。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历史人物评价 | “他一生坚守信念,最终殒身不恤,成为后世敬仰的英雄。” |
文学作品描写 | “战士们面对强敌,毫不退缩,表现出殒身不恤的气概。” |
社会评论 | “在灾难面前,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体现了殒身不恤的精神。” |
四、注意事项
- “殒身不恤”强调的是“为义而死”,并非单纯地“不怕死”。
- 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用。
- 在现代语境中,也可用于形容一种坚定、无私的精神状态。
五、总结
“殒身不恤”是一个富有力量和情感色彩的成语,表达了对崇高精神和牺牲精神的高度赞扬。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与勇气。
以上就是【殒身不恤的成语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