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表译文注释】《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之前,向后主刘禅所上的一篇奏章。文章情真意切,言辞恳切,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君主的忠心,同时也详细陈述了北伐的必要性及当前的困难。以下是对《出师表》的译文与注释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出师表》全文共941字,分为几个主要部分:
1. 回顾先帝(刘备)创业之艰难:强调刘禅应继承先帝遗志,不可懈怠。
2. 陈述自己受命以来的功过:说明自己尽心尽力,但国事仍多艰。
3. 分析当前局势:指出朝廷内部问题,如“亲贤臣,远小人”。
4. 提出北伐建议:认为北伐是恢复汉室的唯一出路。
5. 表达个人忠心与决心:表示愿为国捐躯,不辱使命。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逻辑清晰,语言朴实,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
二、译文与注释对照表
| 原文 | 译文 | 注释 |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先帝(刘备)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益州(蜀汉)百姓困苦疲惫,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 “先帝”指刘备;“崩殂”是皇帝去世;“三分”指魏、蜀、吴三国鼎立;“疲弊”形容国力衰弱。 |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 然而侍奉皇宫的臣子们没有懈怠,忠义之士在外奋不顾身,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陛下。 | 表明臣子们效忠的原因,体现诸葛亮对人心的洞察。 |
| 今有司议论,皆以为可攻者,非愚则妄。 | 现在有官员讨论,都认为可以进攻,不是愚蠢就是狂妄。 | 诸葛亮对当时朝中一些将领轻率出兵的批评。 |
|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在军事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之时奉旨出征。 |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承担重任的背景。 |
|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效忠陛下的职责所在。 | 强调自己的责任与忠诚。 |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重任托付给我,如果不能成功,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 表达决心与担当,同时也有自我约束之意。 |
|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 如果没有劝谏之言,就责怪费祎、董允等人怠慢,以显示他们的过失。 | 诸葛亮对朝廷内部管理的担忧。 |
三、结语
《出师表》不仅是诸葛亮对北伐战略的阐述,更是他对国家、君主、百姓的责任与承诺。文中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也有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通过这篇表文,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更感受到一个忠臣的赤胆忠心。
通过以上译文与注释的整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内涵,感受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
以上就是【诸葛亮出师表译文注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