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译文】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孟子·告子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通过列举古代贤人历经磨难最终成就大业的事例,阐明了“忧患可以使人成长,安逸可能导致失败”的深刻道理。
孟子认为,一个人若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经历艰苦的磨练和考验。只有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才能锻炼出坚韧的意志和卓越的能力。相反,如果长期处于安逸的环境中,缺乏挑战和压力,人的能力会逐渐退化,最终导致失败。
本文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人生奋斗与成功之道的重要启示。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 原文 | 译文 |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选拔出来,管仲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重用,孙叔敖从海边被选拔出来,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出来。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所以,上天要赋予某人重大使命时,必定先让他内心痛苦,身体劳累,饥饿疲惫,使他身处贫困,行为受到阻碍,以此来激发他的意志,磨炼他的性格,增强他的能力。 |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发出声音后,才能被人理解。 |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这样之后,才知道人在忧患中生存,在安逸中死亡。 | 
三、结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警醒,更是对国家兴衰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面对困难不应退缩,而是要勇敢迎接挑战,从中汲取力量。同时,也要警惕安逸生活带来的惰性,时刻保持进取之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实践。
以上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