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故事和含义】“手不释卷”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即使在忙碌或休息时也离不开书本。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一、手不释卷的故事
“手不释卷”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讲的是东吴名将吕蒙的故事。起初,吕蒙并不喜欢读书,只擅长武艺。后来,孙权劝他多读些书,以提升自己的见识和能力。吕蒙听从劝告,开始认真研读典籍,尤其是《左氏春秋》等经典著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吕蒙的知识水平大为提高,甚至能够与当时的儒生讨论经义。有一次,鲁肃与他交谈,发现他的见解非常深刻,不禁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从此,“手不释卷”便成为形容人勤奋学习、不放下书本的成语。
二、手不释卷的含义
“手不释卷”字面意思是“手中的书本不放下”,引申为:
- 勤奋好学,热爱读书;
- 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
- 不断充实自己,追求进步。
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学习态度,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精神。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手不释卷 |
| 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 故事人物 | 吕蒙(东吴名将) |
| 故事内容 | 吕蒙原本不爱读书,后经孙权劝导,开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有才之人。 |
| 成语含义 | 形容勤奋好学,不放弃读书;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
| 文化内涵 | 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 |
通过“手不释卷”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也从中汲取了学习的动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手不释卷”的精神,尤为重要。
以上就是【手不释卷的故事和含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