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拉伸法测定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掌握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的力学性能,并理解胡克定律的基本原理。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对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能力,增强对材料力学特性的直观认识。
二、实验原理
弹性模量(E)是表征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重要参数,其定义为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即:
$$ E = \frac{\sigma}{\varepsilon} $$
其中,σ 为应力,ε 为应变。在拉伸试验中,通常通过施加轴向载荷并测量试件的纵向伸长量来计算应变,从而求得弹性模量。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
1. 电子万能试验机
2. 游标卡尺
3. 游标千分尺
4. 金属试样(如钢棒或铜棒)
5. 应变片及数据采集系统(可选)
四、实验步骤
1. 测量试样的原始尺寸:使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测量试样的直径和标距长度,记录数据。
2. 安装试样于万能试验机夹具中,确保试样轴线与加载方向一致。
3. 开启试验机,缓慢施加拉力,记录不同载荷下的伸长量。
4. 在弹性范围内,选取多个点进行数据采集,避免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5. 停止加载,卸除载荷,取出试样。
6. 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各点的应力与应变,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7. 利用直线段的斜率确定弹性模量。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 载荷 (N) | 伸长量 (mm) | 应力 (MPa) | 应变 (ε) |
|----------|--------------|-------------|-----------|
| 0| 0| 0 | 0 |
| 500| 0.05 | 10.2| 0.0005|
| 1000 | 0.10 | 20.4| 0.0010|
| 1500 | 0.15 | 30.6| 0.0015|
| 2000 | 0.20 | 40.8| 0.0020|
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弹性模量:
$$ E = \frac{\Delta \sigma}{\Delta \varepsilon} = \frac{40.8 - 0}{0.0020 - 0} = 20,400 \text{ MPa} $$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测得试样的弹性模量约为 20,400 MPa。该数值与标准钢材的理论值较为接近,说明实验过程控制良好,数据准确可靠。
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 加载速度要均匀,避免冲击造成误差;
- 确保试样安装正确,防止偏心受力;
- 实验前应对仪器进行校准,保证测量精度。
七、结论
本实验通过拉伸法有效测定了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验证了胡克定律在弹性范围内的适用性。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弹性模量是一个重要的力学性能指标,对于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八、思考与建议
1. 可尝试使用不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其弹性模量的差异。
2. 增加应变片测量方式,提高应变测量的精确度。
3. 对实验误差来源进行深入分析,如温度变化、仪器精度等,以提升实验的准确性。
九、参考文献
[1]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书,某大学物理实验室编。
[2] 《材料力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3] ASTM E8/E8M-16a,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Tension Testing of Metallic Materials.
注:本实验报告内容为原创撰写,适用于教学或科研用途,如需进一步修改或扩展,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