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认识自我-》教学设计(4页)】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心理健康课
课题名称:认识自我
适用年级:初中/高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 理解“自我”的概念,初步形成对自身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认知。
2. 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3. 激发学生探索自我的兴趣,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心理调适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方式。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身的不足,避免自卑或自负。
- 如何在课堂中营造安全、开放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制作PPT课件,包含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
- 准备“自我认知”相关的活动材料,如“自我画像卡”、“优点清单”等。
-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确保学生积极参与。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本相关内容,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
- 准备一张纸和笔,用于课堂练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播放一段关于“自我认知”的短视频,展示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自我表达。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自我”。
2. 新课讲授(10分钟)
(1)什么是“自我”?
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自我”包括外在表现、内在特质、情绪反应等多个方面。
(2)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良好的自我认知有助于人际关系、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
(3)常见的自我认知误区
如过度自信、自卑、忽视自身价值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现象。
3. 课堂活动(20分钟)
(1)“我的优点清单”
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三个优点,并与同桌交换交流,互相肯定。
(2)“我眼中的我”
通过绘画或文字描述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形象。
(3)“镜子中的我”
播放一段短片,展示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与反思。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认识自我”是成长的第一步。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索自我,增强自信,提升心理素质。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我眼中的自己”,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与拓展
本节课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后续可结合其他主题,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教学资源推荐
1. 相关书籍:《心理学与生活》、《自我认知与成长》
2. 视频资源:TED演讲《The Power of Self-Awareness》
3. 在线工具:自我测评网站、心理测试问卷等
备注:
本教学设计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