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梦回繁华》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说明文,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景象,尤其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场景。文章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历史感,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说明文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古代城市生活的赞美之情,并学会从文字中感受画面之美。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基本理解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但对说明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仍需进一步引导。此外,部分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文章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理解并积累相关词语。
- 理解文章结构,把握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深入体会文章所描绘的繁华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宋代社会的繁荣与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关注历史、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画作的描述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方法
- 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问题引导法: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 多媒体辅助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或视频片段,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吗?它描绘的是哪个朝代的景象?”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汴京”“市井”“喧嚣”等。
3.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三)精读赏析(20分钟)
1. 分段细读课文,分析每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 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及历史背景。
- 描绘画卷中的繁华街景,突出其社会风貌。
- 第三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表达对古代文化的赞美。
2.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并分析其作用。
3. 组织学生朗读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形象。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讨论:如果让你为《清明上河图》写一篇解说词,你会怎么写?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清明上河图》的相关介绍或历史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所体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并鼓励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汴京》,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板书设计
```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一、主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二、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三、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四、情感表达:赞美古代城市生活,弘扬传统文化
```
九、教学反思(略)
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特点,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说明文语言风格的赏析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